揭秘微软操作系统的诞生与演进之路
Windows系统的开发始于1980年代初期。当时,微软已为IBM PC开发了MS-DOS操作系统。为了应对图形界面的兴起,微软于1985年发布了Windows 1.0,作为MS-DOS的图形外壳。它引入了窗口、图标和鼠标操作,虽然功能有限,但奠定了现代Windows的基础。
随着硬件性能提升,Windows 3.x在1990年代初取得巨大成功,成为首个被广泛接受的图形化PC操作系统。
为了构建更稳定、安全的操作系统,微软在1993年推出了Windows NT(New Technology)。该项目由前DEC工程师Dave Cutler领导,采用全新的微内核架构,支持多任务、多用户和多种处理器架构。NT系列成为后续所有现代Windows系统的核心基础。
Windows NT 4.0(1996)融合了Windows 95的用户界面,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和系统稳定性。
1995年发布的Windows 95是一次革命性升级,引入“开始”菜单、任务栏和即插即用功能,极大简化了用户操作。它将Windows推向主流消费市场。
2001年,微软发布Windows XP,首次将NT内核带入家庭用户。XP以其稳定性与易用性成为史上最成功的操作系统之一,服务长达十余年。
此后,Windows不断演进:
Windows的开发涉及数万名工程师,使用C、C++、C#等语言编写。核心组件如内核(NTOSKRNL)、驱动模型(WDM)、图形子系统(Desktop Window Manager)均高度定制。微软采用大规模自动化测试、代码审查和敏捷开发流程确保质量。
如今,Windows开发已转向“Windows as a Service”(WaaS)模式,通过定期功能更新持续交付新特性,保持系统活力。